大家已经知道,DV拍片的设备跟电影一样,都是三种:拍摄的、录音的、灯光的。我们给出的方案里,拍摄和录音的设备占了成本的大头,一台带XLR输入的摄像机加上一根电容话筒的组合,能保证拍到较好的画面,录到较好的声音。但搜索一遍市面的产品,这两样东西最便宜的加起来起码都2万了,怎么说都是笔不小的数目。那么,有没有超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解决方案呢?
不绕弯子,直接回答:有!
但在讲方案前,先说说创作的事情。前不久有个同学说,他们拍片子用摄像机和“其他一些能成像的东西”。我很欣赏他的表述,因为这句话背后隐含着一种观念,那就是,创作应该是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的,你的想象力不应该受困于技术的藩篱。没有高清我们可以用标清,没有专业机我们可以用家用机,没有摄像机我们可以用照相机,没有照相机我们还能画画呢,迪斯尼王国不就是画出来的吗?只要我们有创作的冲动,有表达的欲望,我们可以通过任何工具去释放我们的想象力。
很多同学手头都有家用摄像机,他们除了拍拍到此一游,也许还想拍点有意思的小故事,或者想把自己的家庭录像编成故事。但也许因为看到人家“搞创作”都是用“专业机”,从而担心自己的掌上DV“太业余”搞不出什么名堂,因此轻易就打消了一展身手的念头。大家对“家用机”有顾虑是十分正常的,因为有很多人用小DV拍的东西实在不能看,而“专业机”拍出来的东西大多比较像那么回事,小DV也因此背上了“无法创作”的黑锅。
但大家是否想过,“专业机”拍的东西好看真的是因为它比小DV的质量好出N多倍吗?不知你是否看过70年代专业摄像机的画面。我必须说,那些专业机的画面比你的小DV差远了,你的DV好歹还是数字的。但是,70年代摄像机尽管画质不行,但用它们拍的电视剧就比你用小高清拍的生日聚会更拿得出手!看来,好不好看跟机器的关系并不大,最大的差别是谁在用这些机器。说白了,“专业机”拍得好看不是因为机器专业,而是因为用机器的人专业。
我们可以数数几个“DV创作的毛病”:
一、画面不清晰、晃得厉害。这是拿机器不稳,不用三脚架,跟拍和摇摄时老用长焦段,这样拍法给你再专业再防抖的机器都白搭。
二、室内暗,低照度表现差。不开灯,人眼都看不清楚,不要说DV了。如果你在公园拍的花花草草色彩鲜艳,你在室内多开几盏大灯,一样颜色鲜艳。我们干嘛没事老挑战低照度,点几盏灯,不就没低照度什么事了。
三、片子沉闷、冗长。这是拍片人不会用画面和剪辑叙事,让你看一个人点2分钟蜡烛的单一画面,你能不烦吗?你会去看一个不认识的人的结婚录像吗?那些片子就是典型的“DV叙事片”。
四、画面构图单一,变化少。DV机都有变焦功能,你是怎么用的呢?你是否在每个场景都尝试了广角、近景、远景、特写,还是一个视角拍到底呢?你是否试过俯视、仰视,还是不厌其烦地永远平视呢?
好了,不数了。这些DV片里的问题都跟机器都没有关系,不是机器问题而是拍摄方法问题。改进拍摄方法是解决这样问题的正道,否则用再专业的机器这些问题依然存在。
铺垫了半天,零成本制片方案就是:你手头有什么摄像机,你就用什么摄像机来创作。
本方案的宗旨:“发掘潜力 就地取材”。这不单是本方案的宗旨,也是我们《DV拍电影 便宜量又足》的宗旨。机器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我们通过学习运用正确的拍摄方法,就可以让一台掌上DV发挥出巨大的潜能。前几天的那个小电影大家都看了,也就是一台普通掌上机,只要用拍电影的方法拍摄制作,照样能拍出电影。
追求更好的机器没有错,但我们一定要做机器的主人,千万不要成为机器的奴隶。什么机器都能拍出好作品,不存在哪些机器有希望,哪些机器没希望的问题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被机器桎梏了头脑,就算给他一套阿莱摄影机,他也不会有希望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