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家园入口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学苑 > 编剧课堂

漫谈文学改编电影

时间:2014-05-04  来源:  作者:

许多电影是由文学或舞台剧改编而来。有时,改编剧本比原创剧本还辛苦。而且,原著成就越高,改编的工作就越艰巨。所以,许多人认为,电影由二流小说改编,受到的困扰较少。有许多改编的作品比原著还优秀。例如《一个国家的诞生》即是由汤姆斯·狄克森(Thomas Dixon)的烂小说《三K党》(The Klansman)改编的,电影的种族偏见比较不那么明显。一般认为,如果某个艺术作品在某种艺术形式中的成就较高,改编至另一形式的成绩就往往不如其原著。因此,《傲慢与偏见》虽被改编成电影多次,成就却都有限。而影史的杰作,如《假面》、《公民凯恩》,几乎都不能改编成小说。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与电影媒介不同,其内容分别受其形式支配。

改编的要旨并不在于它如何能复制文学作品的内容(那是不可能的),而在于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。一般我们方便地将改编分为忠实改编(faithful)、无修饰改编(literal)以及松散改编(loose)。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而分的,大部分的电影都是介于其间。“松散的改编” 只保留了原著的意念、状况或某个角色,然后再独立发展成新的作品。比如希腊剧作家就常从古神话中寻找素材,而莎士比亚又从普鲁塔克(Plutarch)或班戴洛(Bandello)的故事,以及古希腊戏剧中寻找素材。又如黑泽明自莎士比亚《李尔王》中撷取剧情,衍生至中古日本社会,拍出了成名作《乱》。

 

13099337_1306650450_788

有些改编作品只截取原著精神,再独立发展出剧情血肉。许多评论家认为黑泽明这部电影是所有莎剧电影中最伟大的,因为他根本不和《麦克白》较劲。黑泽明的武士片一直是电影经典,因为他甚少运用语言对白,而尽量使用电影化的画面来塑造雷霆万钧的气势。本片与莎剧文学巨著的相似点仅仅是表面,就如同莎剧与何林塞(Holingshed)的《编年史》(Chronicles,莎剧的主要来源)之间的关系一样看起来相似,但并无艺术上的意义。

“忠实的改编”则尽量靠近原著的精神,巴赞将之比为翻译者,因为它们得尽量找对等的语言表达。不过,巴赞也明白文字互相翻译远不如文字转为电影困难。忠实的改编可见诸托尼·理查德森的《汤姆·琼斯》。编剧约翰·奥斯本保留了小说的情节结构、主要事件以及大部分角色,甚至全知的叙述旁白也完全一样。但电影也并非小说的图解,在菲尔丁原著中有太多意外事件,不适合改编为电影,许多内心戏就因此被缩减了。

 


可靠的改编都试着在电影中保留大部分角色和场景,并且保留原著精神,像J.K.罗琳(J.K.Rowling)的哈利·波特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,全球卖出25,000万本。全世界的儿童都热爱此书。制片大卫·海曼(David Heyman)应允罗琳将忠实于原著进行改编,也会找适当的导演来执导。于是克里斯·哥伦布登场了。他应允罗琳会保存作品的完整性:“我告诉她我多么希望保留原著那种阴暗和边缘的感觉。我十分坚持要忠于原著,也就是说,在英国出外景,用英国演员。”罗琳和千千万万的年轻书迷一样,对电影的结果都十分满意。

 


文学电影改编多半受限于舞台剧,因为其语言及动作都较容易转换到电影银幕上。尤金·奥尼尔(Eugene O’Neill)的《长夜漫漫路迢迢》舞台剧是美国剧场的瑰宝之一,也是浓缩的艺术杰作。其剧名兼具象征性与文学性,也确实将全剧从早上开始到深夜浓缩在同一场景。鲁迈特改编为电影时,并未将全剧开展,反而将所有动作保留集中在注定败亡的泰隆家庭,全家人像在炼狱中困住的带罪生物,其实就是奥尼尔自己悲剧性家庭的写照。有些评论指责此片完全像拍下来的舞台剧,导演辩解道:“影评人看不出这是我所有影片中镜位和剪辑技巧最复杂的一部。”参见Sidney Lumet:Film and Literary Vision,Frank Cunningham著(Lexington: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,1991)。

“无修饰改编”大致限于舞台剧,因为舞台剧的基本模式(动作和对白)在电影中也存在,重点在于其时空观念转变而非语言。如果电影全部采用远景,只在转场时剪辑,就很像舞台剧原著。但很少有导演愿意只记录,而完全不修改舞台剧。因为这样不但会失去原著中的特性,也浪费了电影这种媒介的优点,尤其是电影在处理时空上较自由。

经由特写、剪辑及并列可使舞台剧更具体,因为剧场中没有这些技巧。即使是无修饰的改编也不完全无修饰,电影多半会保留舞台剧的对白,但对观众的效果却不同。在剧场中,语言的意义在于角色现时现地对同一句话的反应。但在电影中,时空被个别的镜头割碎,即使是无修饰改编的电影也是着重于影像,其次才是语言。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受影像影响。以上的分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,其实并不那么界限分明,而电影的内容无可避免地会被其形式左右。

关于电影编剧,若想得出系统化的分析,就必须探究下列问题:这部电影的“文学性”如何?是否强调长篇演说、机智或精明的对白?角色的表达能力如何?如果不是很棒,我们是否知道他们的障碍为何?谁对剧本作了哪些贡献?(这点很难确定,除非那些甚受好评的电影,那些佳片比普通电影下了更多功夫做考证研究等。)对白是风格化的,还是写实的?电影是否使用比喻,如母题、象征和隐喻等?这些技巧是否深化或加强整部片子?整部片是从谁的观点来叙述?是否有画外音的叙述者?叙述者和观众的亲疏如何?若这部电影为改编而来,它是采取忠实、松散还是无修饰的改编?

 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上一篇: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下一篇:怎么把握剧本创作的程序
本文点击数 19 关键字:剧本知识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《泰坦尼克号》中文剧本【欣赏】
《泰坦尼克号》中
《读书“郞”,去战斗!》
《读书“郞”,去
Photoshop调出流行日韩色
Photoshop调出流行
在EDIUS中改变素材的速度
在EDIUS中改变素材
相关文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•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
  • 电影剧本写作:故事中如何构成人物形象
  • 人物关系的非正常形态
  •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
  • 什么是剧作前史
  • 小说的特点与欣赏
  • 编剧艺术中“灵感”的体现
  •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
  • 推理剧中常见的四大类谋杀技巧
  • 什么是情境

  •  
     
    栏目更新
    栏目热门